网络传播基于计算机网络这样一种基本的技术平台,了解这一平台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应的技术应用,是理解网络传播特性的出发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非常复杂,涉及许多计算机与通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新闻与传播的从业者和研究者而言,要掌握这些专门知识并不容易。从新闻与传播的角度看,人们并不需要了解所有技术细节,然而,掌握网络的基本应用技术,把握技术的基本发展方向以及它们对于传播和社会的影响,却是十分必要的。
第1节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
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从硬件上看,计算机网络是由若干台计算机、相关的通信设备(如网卡、调制解调器、网关、路由器等)和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组成的。
从软件系统看,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主要涉及传输介质、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等一系列技术。这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网络操作系统:是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网络操作界面、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措施等。现在比较流行的网络操作系统有微软公司的Windows Server、UNIX、Novell公司的 Netware和Linux等。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系统。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网络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分类。
(一)广域网和局域网
广域网与局域网的区别主要在于网络节点分布的地理范围、通信距离和传输速率的不同。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之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甚至可以达到几万公里。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
局域网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例如校园网、企业网;而广域网则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一般由国家委托电信部门建造、管理和经营。
(二)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通过传输介质来实现连接。
有线网络中,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这些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等。
无线网络则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包括微波、电磁波、红外线或激光等作为传输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三、网络协议
概念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
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交换与人的日常交流相似,人们如果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即交流什么、如何交流、何时交流等。对于计算机网络而言,这类规则统称为协议,其专业术语为网络协议。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不同系统中各实体的任务和实体间的通信十分复杂,不可能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否则,任何一个地方的改变都要修改整个软件包。因此,计算机网络通信一般采用结构化的设计和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每一层次的协议有不同的功能,且每一层次各司其职,各层次共同配合以完成通信过程。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称为通信体系结构。
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通常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简称,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参考模型。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现在互联网上的标准协议TCP/IP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包含以下四个层次:
网络接口层:通过网络接收和发送IP数据报。 IP数据报是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的基本单元,包含一个报头(Header)和数据本身,其中报头描述了数据的目的地以及和其他数据之间的关系。
网间层(也有人称为IP层):负责相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包括数据的包装、寻址和路由(指合适的信息传输路径)等。IP协议位于这一层。
传输层:提供端到端(即应用程序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包括TCP协议和UDP协议。
应用层: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我们平时使用互联网的各种功能,就会直接与应用层的各种协议打交道,如HTTP、DNS、Telnet、FTP、SMTP等。
就像在现实世界中每一个人的住处需要用门牌号码来标识一样,要在互联网上标识每一台计算机,也需要一个地址,而这个地址的定义也靠协议,因此,网络地址也叫IP地址。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静态地址方式;一类是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可能不一样,例如我们在家中用电脑上网,通常都是被分配动态地址。
四、网络互连技术
网络互连的目的是使某一个网络的用户能访问其他网络的资源,使不同网络上的用户能够互相通信和交换信息。
实现网络互连需要一定设备,常见的网络互连设备包括:
中继器:在物理层上实现局域网网段互连,用于扩展局域网网段的长度,仅用于连接相同的局域网网段。
网桥:在数据链路层发挥作用,用来连接相似类型的局域网。
路由器:实现网络层服务,可用于局域网与局域网,以及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的互连。
网关:在传输层以上的层次实现网络互连的设备,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现不同网络协议之间的转换。
网络连接技术直接关系到网络的带宽,而带宽是影响网络信息传输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信息传播者的愿望与意图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网络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也会受到限制。
网络接入技术从大的方面来说分为两类,即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
在有线网络中,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这些介质包括:
双绞线:由呈螺旋状排列的两根绝缘导线组成,两根导线互相扭绞在一起,比较适合于短距离传输。
同轴电缆:局域网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传输介质,它由内外两个导体组成,内导体多是单股线或多股线,外导体通常,由编织线组成并围裹着内导体。通常,我们的公用有线电视系统(CATV)采用的就是同轴电缆,CATV既可以传输模拟信号,也可以传输数字信号。
光导纤维:一种能传送光波的介质。光纤不易受电磁干扰和噪声影响,并且,它的频带宽、传输距离远、传输速率高,能够传输数据、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是一种最有发展前途的传输介质。
无线网络则采用无线介质,包括微波、红外线或激光等作为传输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从信息传输的角度看,衡量网络接入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带宽,即传输通道的传输能力。带宽决定着信息能否通畅迅捷地在网络中传输。从这个角度进行区分,接入技术分为窄带与宽带两个层次。
宽带与窄带的区别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一些现在被视为宽带的接入技术,也许在未来只能被视作窄带,因为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对带宽提出新的要求。
表1—1中列出了目前的各种宽带接入技术。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详细介绍每一种技术的特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第2节 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发展的基本线索
互联网(Interne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可以说,它是一个网上网,由大大小小的成千上万个网络连接起来。
虽然从技术的角度看,互联网与网络是两个概念,但在非计算机领域里,一般情况下,人们所指的网络通常都是互联网,因为,互联网是人们接触得最多的一个网络,而与此同时,互联网又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网络。因此,在新闻传播的领域里,将网络与互联网等同起来,通常也是可以接受的。
一、互联网的诞生
互联网的雏形ARPAnet (阿帕网)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它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的一个实验性网络,最初,阿帕网只是由4台计算机相连而组成。为了应付可能的战争,ARPAnet的设计目标之一是:即使它受到外来袭击,仍能正常工作,即计算机可以通过任一路由而不是固定路由发送信息,这种特性使计算机网络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后来,许多研究机构和大学也相继加入到阿帕网中,到了1972年,这个网络上的节点数已达到40多个。
1974年,文顿 • 瑟夫(Vinton Cerf) 和鲍勃 • 坎(Bob Khan)提出了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在TCP/IP协议提出10年之后的1983年,TCP/IP协议才被指定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为所有的网络所采纳,这意味着互联网世界有了统一的“语言”。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这也被认为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
从起源上来看,互联网本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其早期的应用领域主要为国防、教育、科研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潜力被不断挖掘出来,其应用也逐渐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领域。
【知识窗】
阿帕网是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的设计目标之一是:即使它受到外来袭击,仍能正常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网络采用了被称为“分布式”的结构,这种结构的通信网是对于“集中型”和“分散型”网络结构的一种更新。后两者在电话网中十分常见,它们都是围绕着一些中心交换点构造起来的。分布型网络去掉了中心交换点,形成了一张由许多网点联结而成的网络,每一个网点都有多条途径通往相邻网点。 采用分布型结构使得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被破坏后,都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之间的通信。事实上,在这样的结构中,并不需要每一 |
个节点都与所有相邻节点相连,每一个节点只要与3个到4个相邻节点相连,就可以使网络实现牢固的联系。
抛开技术特性不谈,正是“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使得今天的互联网成为了一种“去中心化”的(Decentralized)、分权的新兴媒体,这种结构不仅使网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造就了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与控制的复杂化。在一些人眼里,这种分权结构因此被蒙上了一层乌托邦的神秘色彩,一些人认为,网络具有一种重新赋权的能力,因而可能成为一种民主的工具。 |
二、互联网的“大众媒介化”
1983年,阿帕网被分成两个网——ARPAnet(用于进一步的研究)和MILnet(用于军事通信),它们之间仍保持着互联状况,能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这种网际互联的网最初被称为DARPA Internet,但不久就改称Internet(互联网)。 技术的进一步变革使互联网逐渐走出了实验室,走出了学者精英们的圈子,开始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一批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应运而生。在美国,“计算机服务”(CompuServe)和“美国在线”(American Online)等是早期联机服务的代表。但是,那时的互联网服务只能提供一个个的“信息孤岛”,网民登录某个服务商的服务器后,只能在这个封闭的信息空间里浏览信息或者与人交流。中国的“瀛海威时空”也是这样的模式。 虽然互联网开始进入大众领域,但早期的商用互联网仍存在着较高的技术门槛。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蒂姆 • 伯纳斯 • 李(Tim Berners-Lee)在1989年提出的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的技术构想,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现象,也从根本上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这可以看作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直至今天,WWW仍是网民使用最多的一种互联网应用,以至于很多人将WWW与互联网画上等号。后面将进一步介绍这一技术。 由于WWW的出现,原本只是技术人员的专利的互联网技术变得平民化起来。这为互联网上各种应用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WWW的普及使得“Web网站”(我们通常简称为网站)成为互联网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各网站之间往往能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站之间的切换也十分方便。同时,电子邮件、BBS、网络游戏等也逐渐集中到了这个平台上,那些能提供丰富内容与服务的门户网站,也开始成为人们在网络中的必经之地。网络由此逐渐变成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
随着WWW的发展,网络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在这种信息海洋里,网民如果不借助他人的指点就想找到所需的资料,如同大海捞针一样困难,这时,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专业搜索技术便应运而生。
搜索引擎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网络蜘蛛形搜索引擎(简称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简称分类目录),Google、百度是前者的代表,Yahoo! 是后者的代表。
搜索引擎服务也在近年实现进一步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从文字搜索向多媒体搜索扩展,从一般搜索向专业化搜索扩展,从单纯搜索向搜索与社区结合方向发展,从被动提供搜索结果向主动整合、满足搜索需要发展。未来搜索引擎的发展目标是实现智能化搜索,这依赖于语义网等技术的发展。与此并行的是社会化搜索引擎思想,它试图通过人工力量的加入,来优化机器搜索的结果。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服务的丰富,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异常活跃。特别是海量性、时效性、互动性等优势,更使得互联网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媒介,互联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力也日益增长,而这背后也有着商业力量的推动。
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概念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也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
WWW技术使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高速成长期。但是,技术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止脚步,2005年以来,新一代互联网(也被称为下一代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性的概念越来越普及,它包括的主要技术有IPV6、网格计算、P2P技术、物联网、云计算、语义网等。
(一)IPV6与物联网
互联网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一些基础的核心技术,其中,IPV6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技术。
从技术角度看,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甚至是下一代移动网络的基本协议,它将大大地提高下一代互联网的地址容量。
目前互联网的地址协议为IPV4,可提供的IP地址大约为40多亿个,这些资源的绝对控制权掌握在美国人手里。据称,美国一所大学拥有的IP地址就几乎等于全中国的IP地址。中国的公众网因IP地址匮乏,被迫大量使用转换地址,网络的效益及安全受到威胁。而采用IPV6后,IP地址资源不足的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到了那时,地球上每一颗沙粒都能分配一个IP地址。
当地址资源不再是问题时,将人们可以想象得到的一切东西连接到网上就有了可能。例如,家庭里的每一件电器物品都可连到网上,网络无所不在,网络速度也将得到空前的提高。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则更是可以直接地从各种物体上采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送到互联网上。
物联网意味着只要需要,各种物体都可以连接到网上,对这些物体的控制也就变得更为直接和直观。各种物体也可以“自己说话”,并且通过网络将发出的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人们对于物体状态的动态监测变得容易了,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将更为全面、及时,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控制、管理也将变得更为有效。当然,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二)网格计算与云计算
概念 P2P技术,也称为对等网络(Peer to Peer)技术,这是一种网络结构的思想。它与在目前的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结构(也就是WWW所采用的结构方式)的一个本质区别是,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或中心服务器)。在P2P结构中,每一个节点(peer)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通信等三方面的功能。而其中每一个节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参见程学旗等:《P2P技术与信息安全》,http: //www. ppcn. net/n1367c39p2. aspx。 |
概念 从技术上看,“云计算”指的是将庞大的计算处理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由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 |
“网格技术”是网络计算技术的一种新发展。网络计算技术的水平,反映了网络处理信息能力的高低。
网格计算是伴随着互联网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这种计算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其中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就是一个“节点”,而整个计算是由成千上万个“节点”组成的“一张网格”,所以,这种计算方式叫作网格计算。网格技术将把整个互联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构造地区性的网格、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网格、局域网网格,甚至家庭网格和个人网格。网格的根本特征并不一定是它的规模,而是资源共享,即消除资源孤岛。
网格计算的确显得有些高深,与之相似但更平民化的P2P技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
在早期阶段,P2P技术开发的一个主要思路是挖掘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潜力。例如,PopularPower、UnitedDevices和Entropia等公司所研究的技术,都是针对如何整合处于工作间隙的电脑的闲置计算能力,通过集群技术产生超级计算能力的。但是,这意味着该技术的主要使用者是具有大型计算要求的用户。
让P2P思想深入人心的是美国的Napster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1999年,它提供的服务是让网民们交流MP3文件。但是,在Napster的服务器上没有一首歌曲,它只是提供了一个软件,音乐迷利用这个软件,可以在自己的硬盘上共享音乐文件,搜索和下载其他使用了Napster服务的用户共享的音乐文件。Napster在短时间里吸引了几千万用户,最终,它被五大唱片商以侵犯版权的罪名告上法庭。但是,Napster的技术让人们看到了P2P思想在互联网应用上的巨大潜力。
网络上现有的许多服务也都可以归入P2P的类别,例如,风靡一时的BT下载工具就是一种典型的P2P技术应用。此外,与流媒体技术结合起来的P2P技术也在得到广泛开发与应用。P2P技术还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在网格技术思想诞生之后,一种与之一脉相承的“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思想也被提出来。
目前,“云计算”又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一种商业性概念,它的目标是将网络中的服务器作为一种共享的资源,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这些资源。例如,用户可以利用网络服务器(也就是所说的“云”)而不是自己的个人电脑完成文档处理、图像处理、视频编辑等工作,这样,用户就不必不断更新自己电脑中的软件和硬件,便可以享受到性能不断优化的服务,而且,终端的性能也不会成为人们获得相关服务的障碍。“云计算”也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因为这些数据与应用并不是在自己的电脑上,而是在“云”里——互联网上。过去,互联网上只有信息是共享资源,而“云计算”的目标是要让网络中的某些功能强大的服务器被用户所共享。
“云计算”可以使过去许多需要依赖个人终端完成的工作转移到网络中,由网络提供的各种基础设施来完成,对终端本身的性能要求由此下降,因此,更多的设备可以成为网络的终端,这是物联网的另一个基础。
(三)语义网
概念 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
通俗地说,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我们目前所使用的万维网实际上是一种存储和共享图像、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的媒介,但电脑对自己所存储的文字或图像等信息的含义是一无所知的,语义网则希望计算机能“看懂”网页的内容,使计算机成为“智能”的导航工具。当然,语义网并不仅仅包括这一项功能,它比这还要“聪明”得多。
语义网将使人类从搜索相关网页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因为,计算机能利用自己的智能软件,在搜索数以万计的网页时,通过“智能代理”,从中筛选出相关的有用信息,而不像现在的搜索引擎,只能罗列出数以万计的搜索结果。当然,语义网的思想要完全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虚拟现实与3D技术
虚拟现实及3D技术与网络的结合,也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二人生”(Second Life)就是目前在网络中运用3D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代表,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虚拟世界游戏。“第二人生”是总部位于旧金山的林登实验室(Linden Lab)于2003年推出的一款以“合作、交融和开放”为特色的大型3D模拟现实网络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每个人可以用3D方式建立起自己的一个虚拟的“第二人生”,并与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的其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实现自己在第一人生中没能实现的梦想。人们也可以在这里通过各种方式,赚到虚拟的“林登元”,而这种“林登元”可以兑换为真正的美元。许多世界著名企业也曾纷纷在“第二人生”安家落户,但由于种种原因,“第二人生”目前的影响力大大减弱。
“第二人生”只是虚拟现实技术在网络中运用的一个个案,而在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在网络中的渗透将更加全面。这意味着网络与现实世界的交融将更加密切。
四、Web2.0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
新一代互联网还将带来更多的技术变革,总体而言,这是在基础架构与底层支持技术上进行着的一场革命,它将使网络的能量再次急剧增长。
但是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他们对于互联网变革的感受更多来自应用层面。而对于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变革,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了Web2.0这一概念。关于Web2.0,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是,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即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Web2.0内在的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体系中来。参见《WEB 2.0时代下广告传播展望》,http: //news. sohu. com/20070416/n249471365. shtml。/em>
目前,Web2.0相关的主要技术有RSS、博客(播客)、维基(WiKi)、SNS(社会网络服务)、微博等。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进一步突出网络信息生产中普通网民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应用方式使网民之间产生更加密切和牢固的关系。
虽然人们对于Web 2.0的定义和特征的概括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指出了Web 2.0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内容为中心。
同时,关于Web 2.0的另一个共识是,这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
Web 1.0时代的口号是“内容为王”,网站的目标是以内容来吸引眼球。这种思想也是传统媒体思想的一种延续。但是,在网络中,人与内容的关系常常受到超链接等外部因素的干扰,因而呈现出偶然性、随意性与跳跃性,而信息超载也使内容对于人的持续吸引力不断削减。也就是说,在网络中,人与内容的关系往往是不稳定的。有时,反倒是形式(例如界面风格)对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产生较强的制约作用。
Web 2.0则试图把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虽然Web2.0也强调内容的生产,但是,内容生产的主体已经由专业网站扩展为个体,从专业组织的制度化的、组织把关式的生产,扩展为更多“自媒体”的随机的、自我把关式的生产。个体内容生产的目的也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内容为纽带、为媒介,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
Web2.0的应用还形成了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同时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一方面,通过博客、SNS、微博等的应用,个体可以不断地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构建与延伸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从而为个人的发展蓄积社会资源能量。
另一方面,通过Web2.0的应用,个人的声音也可以放大到社会空间里,个人行为放大为社会性行为,普通个体无须传统大众媒介的中介,就可以在公共话语空间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甚至可能与多家媒体的声音相抗衡。Web2.0使个体有可能获得前所未有的影响社会局面的能力,在与权威声音的角力中获得一个“杠杆支点”。
与Web2.0相关联的还有一个概念即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有人称为UCC(User Created Content)。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在新的应用功能的推动下,网民日益成为网络内容的重要生产力量。网民生产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网站生产的内容产生冲击。
Web2.0的应用与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也称社交媒体)也有着直接关联。
对于社会化媒体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简单来说,社会化媒体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社交平台以及内容生产与交换的平台。
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这也是这个概念中包括“媒体”(Media)一词的原因。在论坛、博客、微博甚至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即时通信平台上,网民传播的信息会成为大众传播信息的一部分。例如,2011年“7 • 23”动车事故发生后,微博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类似的案例越来越多。但与门户网站不同的是,社会化媒体的主角是网民,网民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中的动机虽然各式各样,但从心理的动因来看,都是基于社会交往的需要。
这个概念中的“社会化”则意味着,这样一种平台要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还依赖于人们彼此间关系的集成,也就是说要在人们的社交和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仅仅靠一两个人的行为,社会化媒体是很难产生广泛的影响的。
概念 社会化媒体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社交平台以及内容生产与交换的平台。 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也就是说,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联结人们彼此之间关系的纽带。这些内容并非全都具有公共价值,但是,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地从无数的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 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
社会化媒体以Web2.0的应用为主,但不局限于此。早期的论坛、社交游戏,目前流行的即时通信、博客、SNS、微博甚至电子商务平台等,都可以被看作社会化媒体。也可以说,现在互联网上除了Web网站和搜索引擎外的绝大多数应用功能,都可以归为社会化媒体应用功能。
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进行社交的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路径。“社交网站转变为巨大的推荐引擎,承担了为网民指引互联网前所未有的巨大信息量的责任。”《社会化媒体促使内容供应商重新考虑信息传播》,http://news.163.com/09/1207/10/5PU33RAR0001401N.html。
更重要的是,社会化媒体促进了公民新闻的繁荣,也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冲击。后面将对此做进一步分析。
目前,除了Web2.0,人们又开始提出Web3.0的概念,尽管人们对其的认识不尽相同,但语义网作为Web3.0的代表是得到较普遍的认同的,这一思想的核心就是让网络“能思考”、“有智能”。
第3节 互联网的应用形式
从网民的角度看,他们对于互联网的应用都是基于一些应用技术。网络的应用技术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事物,有些应用形式在一段时间后逐渐淡出,有些技术则具有持续的生命力,而互联网上也有新的应用技术不断兴起。无论应用技术如何变化,互联网在本质上的趋向是,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与体验,提供更为多样而方便的服务,它将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
一、逐渐淘汰的应用形式
(一)Telnet(远程登录系统)
这是互联网最早提供的服务之一,这种服务可将用户主机与远程主机连接起来,作为该主机的终端来使用,这样,用户就可以享有远程主机提供的各种服务。Telnet由客户软件、服务器软件和Telnet通信协议三部分组成。这种方式现在基本被淘汰了。
(二)Gopher(信息检索)
这是一种信息检索系统,1991年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开发,当时的目的是,为分布在校园内不同校区的各个系提供简单而方便的资源共享和传输系统。开发者称之为Gopher(地鼠),希望这套系统能像地鼠一样灵活,使人们能轻易地在网络中跳来跳去,方便地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Gopher用菜单的方式将服务器的信息检索服务提供给用户。与Telnet、FTP等相比,它的界面更加直观、友好。但由于WWW的出现,它的应用和推广受到了影响,现在已被淘汰。
(三)Usenet(网络新闻)
Usenet也是互联网上的一种信息服务,是网络上成千上万的网络新闻组(Newsgroup)的集合。它通常使用NNTP协议,并由特定的客户端来阅读和发送讨论的内容。当然,它讨论的话题不限于新闻,用户通过它可以与世界各地有共同爱好的人们,就任何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阅读网络新闻组中的信息或者在新闻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用户加入或者退出新闻组,都是完全自由的。
Usenet包括几个大的专题组,它们是Comp(计算机)、News(新闻)、Rec(娱乐)、Sci(科技)、Soc(社会)、Humanities(人文学科如文学、哲学等)、Talk(专题讨论)、Misc(杂项)、Alt(无法归入其他类别或不愿归入其他类别的话题)。
新闻组与BBS有相似的地方,即二者都是网络社区的平台,但它与BBS相比有几大优势:一是可以发表带有附件的“帖子”(新闻组邮件),传递任何格式的文件,而在BBS上这类限制却很多;二是新闻组可以离线浏览、离线回复,等到连接上网络后再统一发送;三是全球绝大多数的新闻服务器都连接在一起,就像互联网本身一样,在某个新闻服务器上发表的消息,会被传送到与该新闻服务器相联结的其他服务器上,每一篇文章都可能漫游到世界各地。四是用户可以随时过滤掉某个人发送的信息。
新闻组是互联网上早期的社区形式,但是,今天它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由于在互联网技术上起步较晚,新闻组的应用并不普及,人们的网络社区体验更多是从BBS开始的。
二、目前主要的应用形式
(一)E-mail(电子邮件)
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他用户进行通信联系的手段,是互联网应用最广泛的服务之一。
电子邮件系统由电子邮件客户软件、电子邮件服务器和通信协议三部分组成:
电子邮件客户软件是用户用来收发和管理电子邮件的工具,例如微软的Outlook Express等。
电子邮件服务器相当于一个邮局,它为用户提供电子邮箱,同时承担信件的投递工作。
电子邮件服务器采用的协议主要是SMTP。SMTP协议描述了电子邮件的信息格式和传递处理方式,以保证邮件正确寻址以及可靠传输。如果电子邮件系统要传送二进制数据或文件,则要使用MIME协议。
但是,目前很多网民是通过某个网站提供的邮箱系统来收发邮件的,即直接在WWW页面中完成相关操作,而不使用专门的邮件软件。
(二)WWW(万维网)
WWW中译名为万维网,是互联网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有人常常把WWW与互联网混为一谈,事实上,WWW只是互联网提供的一种服务,就像电子邮件一样。
1989年,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蒂姆 • 伯纳斯 • 李提出了关于WWW的构想,即通过一种超文本的方式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并可将互联网上各种主机上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与传统的信息形式相比,超文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形式不再限于简单的字符或数值型数据,而是可以包含多媒体信息;二是超文本可以在网络上实现信息之间的相互链接。
1993年,基于WWW的浏览器软件Mosaic被开发出来,后来,技术人员又陆续开发出了网景(Netscape)和IE(Internet Explorer)等浏览器,并使其得到推广和应用,因而引起了互联网应用上的革命。
WWW的影响是惊人的,甚至可以说,它改变了互联网的命运,使其成为了普通人都可以使用的一种网络。
WWW的主要优点包括:
多媒体方式: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包括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这使互联网的使用领域得到大大拓展。
超链接:将不同地点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可以从一个文献迅速转换到另一个文献,而无须用户对具体过程进行了解。
友好、易用的用户界面:这使普通用户无须记忆特别的命令,就可以在图形化的界面上浏览信息。
WWW系统由Web服务器、浏览器及通信协议三部分组成。Web服务器用于发布多媒体信息,这些信息按网页来组织,而网页则用HTML语言编写;浏览器是WWW客户端的软件,主要作用是用于连接服务器,解释并执行由HTML编写的文档,将执行结果显示在用户的屏幕上;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WWW中的通信协议,它能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以满足Web服务器与客户之间的多媒体通信需要。
WWW除了可以进行信息浏览外,还可以实现E-mail、FTP、Gopher、BBS等其他服务。
(三)FTP(文件传送)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TCP/IP应用层的基本协议之一,也是互联网上广为应用的一种服务。
FTP用于网络上两个主机之间的文件传输,用户也可以从主机上拷贝各种文件。
用户与提供FTP的服务器连接并登录之后,就可以进行文件传输。
通常情况下,一个用户应先在FTP服务器上进行注册,才能使用它的资源。很多FTP服务器也提供匿名FTP服务,但匿名FTP服务器一般只允许下载文件,而不允许上传文件。
FTP系统由客户软件、服务器软件和FTP通信协议组成。CuteFTP就是一种常用的客户软件。
(四)BBS(电子公告板系统)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是一种多对多交流的服务形式。早期BBS站点是独立的,需要通过公用电话网利用Telnet软件才能进行访问。但是,现在BBS都被放在WWW上,通过WWW浏览器便能访问。
早期的BBS只能提供字符型的服务,现在的BBS站点则可以提供多种功能的服务。
(五)聊天服务
聊天指互联网提供的各种一对一或多对多的实时交流服务。
聊天服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WWW上设置的各种聊天室来提供,另一种是通过即时通信工具来实现。
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是互联网上非常普及的一种应用方式。利用QQ、MSN、Skype、Gtalk等即时通信软件,人们可以在网上进行实时的交流。交流方式也从早期的纯文字方式发展到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即时通信以一对一的交流为主,但也可以实现多人间的交流。
(六)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技术是针对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查找信息而诞生的。搜索引擎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网络蜘蛛形搜索引擎(简称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简称分类目录)。
在WWW普及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在网络中进行信息搜索的工具,如Archie。Archie Server又被称作文档查询服务器,它是帮助用户在遍及全世界的FTP服务器中寻找文件的工具。
1994年4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名博士生戴维 • 费罗(David Filo)和美籍华人杨致远(Gerry Yang)共同创办了超级目录索引Yahoo!,这是目录搜索引擎的代表。
网络蜘蛛形搜索引擎的技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界中流行的、被称为“电脑机器人”(Computer Robot)的技术。电脑机器人是指某个能以人类无法达到的速度,不间断地执行某项任务的软件程序。由于专门用于检索信息的“机器人”程序像蜘蛛一样在网络间爬来爬去,因此,搜索引擎的“机器人”程序就被称为“蜘蛛”程序。
后来,一些技术人员将传统的“蜘蛛”程序工作原理做了些改进,其设想是,既然所有网页都可能有通向其他网站的链接,那么从跟踪一个网站的链接开始,就有可能检索整个互联网。到1993年年底,一些基于此原理的搜索引擎开始纷纷涌现,1994年7月诞生的Lycos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近年来,Google和中文的百度等搜索引擎,成为主流的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的自动信息搜索功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定期搜索,即每隔一段时间,搜索引擎主动派出“蜘蛛”程序,对一定IP地址范围内的互联网站进行搜索,一旦发现新的网站,它会自动提取网站的信息和网址加入自己的数据库;另一种是提交网站搜索,即网站拥有者主动向搜索引擎提交网址,搜索引擎便在一定时间内向网站派出“蜘蛛”程序,扫描网站并将有关信息存入数据库,以备用户查询。
当用户通过关键词查找信息时,搜索引擎会在数据库中进行搜寻,如果找到与用户要求内容相符的网站,便采用特殊的算法——通常根据网页中关键词的匹配程度,出现的位置、频次、链接质量等——计算出各网页的相关度及排名等级,然后根据相关度高低,按顺序将这些网页链接并返回给用户。但是,由于搜索引擎广告的出现,一些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排名也未必完全遵循某种特殊的算法。
(七)BT下载
BT下载是P2P技术的一种应用方式,是互联网上一种新型的信息传输方式。
传统的WWW下载模式受到服务器带宽的限制,人越多,速度越慢。而BT的特点是越多的人同时下载同一个文件,那么平均每个人的下载速度就越高。有人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来形象地说明BT下载的原理。
使用BT需要注意是否有“种子”(Seed)以及“连接”。有种子而无连接,下载任务可以完成,但是速度可能比较慢;有连接而无种子,则下载任务很有可能无法完成。
目前流行的BT软件有很多,例如比特精灵(BitSpirit)、贪婪BT(GreedBT)、电驴等。
(八)博客
“博客”来源于英文名称Weblog,Weblog是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也有人称其为“网络日志”。人们可以用“傻瓜式”的方式,在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发布文章或图片等,这些内容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在台湾,它的译名为“部落格”。
在网络上发表博客的构想始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博客才真正开始流行。人们写博客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它无疑已成为网络中一种非常普及的交流方式。
博客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与手机媒体结合了起来,出现了移动博客,即利用手机来进行博客更新。
(九)播客
播客可以视作博客的一种,只是人们在博客平台上发布信息的手段发生了变化。
播客运用的技术称为Podcasting(Personal Optional Digital Casting),它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利用这一技术,网友可将网上的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iPod、MP3上或其他便携式数字声音播放器中随身收听,同时也可以自己制作声音节目,并将其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支持这些信息上传的平台就是播客平台。
播客与一般的音频技术的区别在于:首先,它必须是一个独立的、可下载的媒体文件;其次,它可以使用RSS 2.0文件格式传送信息;最后,接收端能自动接收、下载并将文件转移至需要的地方,放置于播放器的节目单中。
目前的播客技术不仅支持声音内容,也支持视频内容。
(十)维基
维基的原名为WiKi(也译为维客),据说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意为“快点快点”。它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也就是说,这是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而参与这种创作的人,也被称为维客。
在维基页面上,每个人都可以浏览、创建、更改文本,每个人都可以对别人生成的文件进行编辑。系统可以对不同版本的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所有的修改记录都保存下来,不但可供事后查验,也能追踪、恢复其本来面目。这也就是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对共同的主题进行写作、修改、扩展或者探讨。
同一维基网站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维基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维基系统成为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信息与知识,以及进行长期交流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维基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95年,当时,在PUCC(Purdue University Computing Center)工作的沃德 • 坎宁安(Ward Cunningham)建立了一个名叫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的工具,其目的是方便社群的交流,他也因此提出了WiKi这一概念。在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得到不断发展,维基的概念也得到丰富和传播,网上又出现了许多相关网站和软件系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WiKipedia(维基百科)。
WiKipedia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国际性的、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与传统百科全书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力图通过大众的参与,创作一部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它还是一部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允许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及重新发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整个WiKipedia计划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主编,而是完全由全球的志愿者共同参与建设。
在中国,更典型的维基应用是与维基百科应用类似的百度百科和互动百科。
除了维基百科外,维基技术主要的应用方式还包括:基于同一主题的共享协作式创作(例如新浪网等曾组织的“网同万家姓维客计划”)、资源共建、学术课题的协作研究、传统会议拓展、新闻报道等。
(十一)RSS
RSS是“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或“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的聚合)的英文首字母缩写,中文多称为“简单信息聚合”。RSS的应用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信息的供应方用RSS信息源(或称种子——RSS Feed)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以RSS技术整合的信息;另一方面,用户利用RSS阅读界面来读取这些内容。
目前,RSS阅读界面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的RSS阅读器(如国内的“看天下”、“周博通”等);二是沿用Web页面风格的阅读界面(如Google Reader、抓虾等,这类界面常常可以在多种浏览器界面中进行阅读);三是将RSS种子与其他内容整合在一起的客户端(如Zaker)。它们各自迎合了不同网民的需求。
与目前流行的WWW浏览器不同,RSS阅读界面可以集成多家信息来源,自动浏览和监视这些源头网站的内容,将最新内容及时传送给用户。用户利用RSS阅读器可以方便地读到送上门来的新闻,而无须到各家网站逐一浏览,同时又可以实现信息消费的个性化。
对于那些仍然习惯使用IE等WWW浏览器阅读信息的用户来说,与这些浏览器结合的RSS技术,也可以在不颠覆他们的阅读习惯的情况下提供整合的内容。
在博客平台加入RSS订阅的功能,是RSS应用的一个重要渠道,RSS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对某些博主的博客的持续关注,而反过来,博客的发展也有助于RSS技术的普及。
虽然,RSS技术直到今天也并没有完全普及,但是,它的个性化信息订阅的思想,已经在越来越多的新的网络应用中得到体现。
(十二)Widget
Widget,中文多译为“微巨”或“微件”,它是独立式或嵌入式小程序的统称,包含了娱乐、工作、学习等多种实用功能。Widget可以在电脑桌面上单独执行,网民无须通过浏览器便可连接到网络,从而获得相关信息与服务。但是Widget也可以植入到某些网页中,利用它们,用户可以在某个特定的页面中实现各种内容与服务的自由组合。Google 的个性化门户(iGoogle)是运用Widget的一个代表。在这样一个门户的首页上,每个人的设置都可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可以在几百个Widget来源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或服务,对它们进行自由组合,甚至可以在首页自由改变它们的位置。
(十三)SNS
SNS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中文译为“社会网络服务”,它是基于“六度分隔”理论的一种应用。“六度分隔”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 • 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该理论指出,在人际网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SNS网站向每个用户提供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的服务,用户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朋友去认识他们的朋友。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朋友,都可以利用SNS建立自己独特的朋友圈,这些朋友圈又相互交织,这样就会扩展成一个庞大的联系网络,网站也可以为他们提供以兴趣为基础的社群服务。由于SNS建立的是实名的、熟人的网络,因此,其交流的信任度更高。目前,美国的Facebook、中国的人人网和开心网等,都是提供SNS服务的网站。
(十四)微博
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
第4节 互联网的发展走向
尽管从1969年互联网的雏形出现至今已有40余年的时间,但互联网本身还处于充满朝气、不断上升的阶段,它的未来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超乎想象的景观。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条线索出发,去探究互联网的未来走向。
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互联网
互联网各个层面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传播模式的变革。
网络媒体的1.0时代,是以门户网站为中心的时代。但随着各种新技术的普及和优化,网络平台的信息消费模式将呈现出“去中心化”和“分裂”的特征。
P2P技术意味着网络用户之间不通过某些服务器,便可以进行直接的交流或信息交换,传统门户网站的地位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同时,各种新技术也在帮助越来越多的人构建出一个自己的“个人门户”,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服务都可以集中嵌入到这种个人门户中。
这样一种传播模式的出现,使得“个性化”信息服务变得更为切实可行。正如互联网研究者谢文所指出的:“与以往的信息解构与重构的思路不同,Web2.0着重在用户群的解构与重构。经过现实社会过滤和筛选后,由真实的个人和真实的社会关系组成的信息网络自动承担了网络信息的选择、过滤、传播和互动任务,使得信息与用户之间的相互匹配过程更自然、更精准、更智能、更高效。”谢文:《互联网的解构与重构》,http://xw163tech.blog.163.com/blog/static/562996192010113054147576/。
目前看来,可以支持这样一种“个人门户”的技术包括RSS、Widget、博客、SNS、微博等。此外,个人平台服务的多样性,还取决于API开放的措施。所谓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开放,是指某个平台的运营者向其他开发者提供程序接口,这样,任何人开发的应用、服务都可以集成在这个平台上。
在未来的个人门户上,信息传播、社会交往、电子商务甚至工作、学习的功能都可以集成在一起。每个人的个人门户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人门户既是人们与外界进行双向信息交换的“窗口”,也是他们构建自己社会关系的平台,同时还是网络化生活与工作的基点。这种个人门户一旦形成,人们对于门户网站、运营商平台的直接访问会逐渐减少。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传媒格局中,绝对的“权力中心”可能会减少,这将对现有的大众传播模式形成挑战。
当过去以门户网站为中心的“点对面”的传播模式向以“个人门户”为中心的“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发展时,人们的社会关系(用社会学的概念来说,便是“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也是社会学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中,特别是新的网络应用中。限于篇幅,本书不能对此展开介绍,有兴趣者可以自学。)在整个传播中开始扮演更为基础性的角色。在后一种模式中,信息是沿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流动。也就是说,人际传播网络成为了大众传播的“基础设施”。
专业媒体要在这样的时代立足,就需要充分认识人际关系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并适应以关系网络为基础的新的传播模式。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的互联网正在从“内容为王”的时代转向“关系为王”的时代。这一方面是因为上面提到的传播模式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用户对于网络应用的深层需求,是源于对人与人的关系的需求。即时通信产品、SNS应用以及微博产品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正是因为它们是以用户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网络媒体的专业经营者,需要充分认识这种变化,转变自己的思路。从产品开发来看,一个适应未来信息传播市场的产品,需要为用户之间的关系培育提供好的土壤。当用户之间的关系稳固后,用户对产品和相关平台的依赖也就会顺理成章地建立起来。可以说,网民之间的关系是产品的“培养基”。
当然,强调网络中的“关系”,并非意味着内容不重要,更不是说可以不重视内容的质量。但要在网络中实现内容的有效传播,必须重视关系建设,为内容的传播建立更好的渠道。
个人门户时代的到来,也不意味着大众门户或专业媒体价值的丧失。尽管信息消费的个性化是一个趋势,但过分个性化的服务,会削弱大众媒体进行社会整合的功能。人们沉浸在个人的世界里,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他们对于整体环境的感知与判断能力的下降。因此,大众化的门户在未来也将以某些形式继续存在,它们的重要价值之一便是传递社会的公共信息与公共价值,成为个体间连接的纽带与整合社会的重要力量。
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
概念 目前,关于公民新闻尚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但是,从总体来看,人们在对公民新闻的研究中有两点共识:一是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二是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不能仅限于新闻的发布或传播这个层面,而应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包括新闻的采集、发布、整合、传播以及与之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 |
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播的方式与手段,提高了传播的效率,也使平民参与大众化信息传播成为可能。而网络、手机以及各种信息采集设备的不断进步,更是使得全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6月,中国互联网完成历史性一跃,用户生产的内容的流量超过网站专业制作的内容的流量,前者的页面浏览量占互联网浏览总量的比例达到50.7%,后者占47.32%。博客、论坛、SNS、问答等应用流量超过了新闻、搜索、电子商务等流量的总和。参见《Adworld 2010夏引领营销生态向2.0迁徙》,http://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10-07/26/c_12374274.htm。这一数据表明,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网民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力量。
如果说在网络媒体发展的初期,平民的参与还只是专业媒体的一种补充的话,那么,在未来,平民的参与将与专业媒体“平分秋色”,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媒体。因此,近年来,公民新闻成为传媒业普遍关注的现象之一,而目前公民新闻最重要的平台就是网络。
公民新闻对专业媒体报道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公民新闻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使之触及以往专业媒体不能触及的社会各个角落。
其次,公民新闻的“碎片”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与平衡。对于公民新闻,人们经常会用一个词来批评它,质疑它,这就是“碎片化”。但对于碎片化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个体来说,如果我们接触到的都是碎片,那么这对我们完整认识社会环境可能是不利的,但是,从整体的传播格局来看,每个公民个体提供的碎片恰恰成为对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和平衡。因为,无论专业媒体多么努力,它的空间都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刊载版面、播出时段是稀缺资源,而试图把无限的世界塞到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就难免会出现遗漏,所以,传统的传播学研究称媒体只是一种“拟态社会”。而用户提供的碎片化信息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这一情况。虽然每个网民都只是提供一些零散的“碎片”,但是,当那些关键的“碎片”拼贴在一起时,当它们与专业媒体所提供的图景组合在一起时,其最终呈现出来的景象,会比仅仅由专业媒体所描绘的景象更为丰富、立体、真实。
再次,用户的全程、多点直播增强了受众在新闻中的“卷入程度”,也就是说,将每一个接触到信息的人“拉入”到新闻里面,令其感同身受,这无疑会提高公民的参与程度。在这方面,公民新闻的能量要比专业媒体更强大。
最后,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挑战了专业媒体的“把关人”地位。今天的新媒体已进入公民投票的信息时代,在微博等平台上,什么信息重要,什么信息不重要,都取决于网民的鼠标一点,也就是转发,每一个转发就是一次投票。这与专业媒体把关人的角色机制是不一样的。这种机制也会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到新闻传播的格局。
在公民新闻时代,专业媒体是否会被边缘化,进而由此走向消亡呢?应该看到,公民新闻虽然对专业媒体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但它不会完全取代专业媒体。公民新闻的实践将推动专业媒体的角色向两个方向发展:
第一个方向是,专业媒体作为一种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坐标。
公民新闻在其初期,必然存在良莠不齐的局面,这甚至会使得人们无法判断新闻的真伪。在这样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专业媒体的报道将成为人们判断公民新闻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等的参照坐标。要完成这样一种标杆的任务,专业媒体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并且不断改革业务方式,以适应公民新闻时代新的传播需求。
第二个方向则是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与协调者。
专业媒体不能视公民新闻为自己的敌手,而是同样需要对公民新闻的价值进行挖掘,将公民新闻的能量导入到自己的系统中,并实现其与自身能量的结合。因此,对公民新闻提供的信息、意见等进行辨识、整合的能力,将成为专业媒体的专业能力之一。
三、作为媒介融合中枢的互联网
概念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浦尔教授提出。它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的模糊、功能的交叉与产品的融合。媒介融合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媒介融合进程的加速。
媒介融合体现为几个层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平台融合、市场融合以及机构融合。
(一)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指各种媒体在信息的采集、制作与发布等各个环节上的技术越来越趋同,进而实现统一。技术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基础,也是其推动力量。而技术融合的前提是各种媒体所共同面对的数字化技术变革。
(二)业务融合
业务融合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融合性新闻的发展,二是媒体间合作、互动的加强,三是融合性产品的出现。
融合性新闻是指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结合起来,在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iPad等多种媒体平台上,形成多形式、多落点、多角度的新闻报道体系的一种业务模式。
在融合性新闻发展的同时,各种媒体在信息生产及经营等方面的业务将出现更多的交叉、互动,跨媒体的合作报道、合作栏目、合作经营等将逐渐推动各媒体自身的业务改革,并最终基于跨媒体整合形成新的信息生产流程与分工模式。
与此同时,原有的媒体产品形态也将随之发生一些变化,新的媒介产品将不断出现。新一代数字报纸、多媒体互动杂志、IPTV(网络电视)、手机报纸、手机广播电视等,都是融合性的新媒体产品,它们从深层促进了媒介融合。
(三)平台融合
平台融合指的是各种媒体发行平台的逐渐融合。从目前的技术来看,网络具有整合各种媒体发行平台的能力。手机媒体的移动传播特性,也使它具有该方面的一定潜能。但从长远来看,还将有更好的平台出现,无论这种平台是什么,它都一定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
媒介融合将带来,平台“先合后分”的局面,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或未来更好的平台)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
从这样一个角度看,未来传媒发展的景观可能是,我们所习惯的各种传媒样式,如纸质的报纸、电视机上呈现的电视节目,都还可以存在,但是,它们所依赖的发行或传播渠道可能会发生一次根本变革,那就是数字网络将取代现有渠道。而在接收终端上,人们仍然可以有多样化的选择:偏好报纸阅读习惯的人,可以将网络传输的内容打印出来,电子报纸的出现实际上为此做了一定的铺垫;而偏好电视的人,则可以用电视机来观看最终内容。可以期待的是,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信息接收终端出现,例如更像纸的“电子纸”,它们会将传统媒体的一些优点继承下来,同时又具有电子设备的一些优势。
(四)市场融合
市场融合指的是各种媒体的受众市场逐渐汇聚成一个大的市场,原有媒体市场的界限可能不再那么分明。这是业务融合和平台融合后的一种自然结果。
这意味着,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各种产品将汇入同一个市场,由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与组合。例如,在iPad和iPhone等平台上,有一些专门的阅读器(如Zaker),它们允许用户订阅自己感兴趣的某些媒体和微博的内容,再将它们组合在一个界面里。这样,在一个界面里,人们可以读到报纸的内容,也可以看到电视台的节目,还可以阅读微博、博客等,并可以就各种内容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来自媒体的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分享到微博等,各种内容间的切换像电视换台一样简单,相信类似的技术还会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市场融合的结果并不是产品的单一化,而是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五)机构融合
机构融合是媒介融合的最高层次,它是支持媒介融合的体制性条件。它既意味着某一个传媒集团的内部机构的重组,也意味着各个传媒集团之间的合作甚至融合。同时,传媒业之外的其他机构,如电信业、IT业的机构,也将以某种方式向传媒业渗透,并与传媒机构进行紧密的结合。
媒介融合是目前传媒业发展的一个总体走向,尽管很多人对于媒介融合的前景仍抱有各种疑惑,但是,网络等数字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媒介融合的前景日益明朗却是不争的事实。
媒介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它首先是在网络这一平台上付诸实践的。网络也是目前媒介融合变革的中枢,网络的种种变革直接引导着传统媒体的走向。
四、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互联网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移动化是未来网络传播乃至整个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并且将发展到极致,那就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传播。手机网与互联网之间的界限也会因此而模糊起来。这是由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化的终端所导致的。
2009年以来,电子书(也被称为电子阅读器)的发展引人注目。与电脑相比,电子书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能也较为单一,即以报纸和书籍的阅读为主。电子书一般采用电子墨水(E-ink)技术,这种技术使电子书在强光下也可以正常阅读,其对眼睛的刺激更适中,能耗更低。
【案例】
移动终端翘楚——Kindle和iPad
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电子阅读器的生产行列。在日益丰富的产品中,市场表现最好的是亚马逊公司的Kindle。据亚马逊公布的信息,Kindle是该网站最畅销的商品。2009年圣诞节当天的统计数据显示,该网站电子图书内容的销售量首次超过传统印刷书籍。从2011年4月开始,亚马逊售出的电子书数量已经超过了纸质书籍——销售记录显示,亚马逊每售出100本纸质书,Kindle的电子读物就能售出105本。* 亚马逊Kindle的业绩不仅是它的阅读器技术本身带来的,还要归功于亚马逊所建立的包含39万本数字化图书的资源后盾。此外,它还附送终身免费的网络服务,用户可以在亚马逊的网上书城以9.9美元的价格购买书店里几十美元的畅销书,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订购报纸,并于每天凌晨准时接收到当日的早报。这些配套服务都为这一阅读器的普及提供了基础,也为媒介融合时代的新的产业模式提供了启发。 与电子阅读器并行的另一种终端技术是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er),也就是超薄的、功能相对简单的电脑。 2010年1月27日,苹果公司的平板电脑iPad发布。iPad的定位介于苹果的智能手机iPhone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之间,通体只有四个 |
按键,与iPhone布局一样,提供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观看电子书、播放音频或视频、游戏等功能。 虽然在iPad上也可以通过浏览器浏览互联网的信息,但是,它更多的产品是通过应用商店(Application Store)中的“应用”(Application)服务来提供的,任何人都可基于iPad这一平台开发“应用”服务,这些应用也可以涵盖各个方面,用户可以在应用商店里下载各种免费的应用项目,或者购买各种收费的应用项目。每种应用都可以有自己个性化的界面,这就打破了传统互联网中浏览器的绝对垄断地位。 据市场研究公司IDG Connect2012年年初发布的研究结果,12%的iPad企业用户表示,iPad已经完全取代了笔记本电脑,成为他们首选的便携式设备,还有54%的企业用户称iPad已部分取代了笔记本电脑。**尽管我们无法确定这个数据的代表性,但它还是反映了一些趋势性的情况。 *《亚马逊:电子书销量首超纸质书》,载《文汇报》,2011-05-25。 **《IDG:iPad在企业中逐渐取代笔记本》,http://tech.hexun.com/2012-01-19/137413674.html。 |
电子书、平板电脑等带来的不仅是新的终端,也带来了媒体产业链条的重构以及新的经营模式。
除了电子书、平板电脑以外,更多的移动电子终端也正在开发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它们的目标都是朝着轻便,但同时又具有高质量的显示效果的产品方向发展的。其中,柔性,也就是可以卷曲、折叠,是电子终端在实现轻便目标方面的重要努力之一。
2010年1月,LG公司公开展示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就是柔性的(可以随意弯折的)E-paper显示器(见图1—1)。这款产品的尺寸和一张A3幅面的报纸大小相似,重约130克,而其厚度也仅为0.3毫米,可以说与印刷报纸的外形已经越来越接近了。2012年3月,LG公司宣布柔性电子纸正式开始量产。除了LG外,索尼公司等也在开发柔性电子纸。也许,这些“长得像纸”的电子纸等终端会成为新的报纸载体。
图1—1 LG公司开发的可卷曲的电子纸
资料来源:http: //www. ithlj. com/news/2010-8/102361. html。
2011年11月,索尼公司将全球首款3D OLED 显示器(见图1—2)推向市场,它的效果相当于在750英寸的“影院般的虚拟屏幕”上观看2D或3D电影。
2011年9月初,《纽约时报》R&D实验室研发的互动“魔镜”基本成形(见图1—3)。这面“魔镜”不仅可以像普通镜子一样照人,还可以提供信息服务、日历、备忘录等功能,人们可以在洗漱时观看《纽约时报》发送的头条新闻、视频、天气情况等,镜子也会根据人们事先设置的行程进行提醒。根据人们身上穿的衬衫,镜面还可以给出佩戴领带的建议。在生病服用药物期间,镜子还可以通过扫描药瓶瓶身的射频识别标签,列出比药物说明书更便于理解的药物服用处方以及注意事项。这面魔镜还有发送短信、购物等功能。参见《美国公司研发“魔镜” 能读取人身体信号》,http://tech. qq. com/a/20110923/000173. htm。
图1—2 索尼公司推出的3D眼镜式显示器
图1—3 美国《纽约时报》研发的可以作为信息终端的“魔镜”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的接收终端还会不断丰富,它们能更自然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遍布各个生活角落的传播。
当然,当传播侵入到人们的每一寸空间、每一秒时间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信息超载的困扰或者产生信息焦虑症、信息依赖症,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将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的。
五、“聪明的”、人性化的互联网
目前的互联网只是作为信息的“仓库”和“搬运工”,进行着信息的“盲目”存储和机械传输工作。机器并不理解它所存储、处理、传输、发布的信息的含义。
上文提到的“语义网”技术试图改变这一局面。不管语义网的技术自身能否完全成功,也不管取得这一成功还需要多长时间,信息的智能化处理都是网络传播的一个必然方向。
从终端的发展趋势看,人与终端之间的交互行为也将越来越回归“自然”。也就是说,这些终端将变得越来越“人性化”。这方面的主要技术包括:
语音交互技术:即通过语音来与终端进行交互。例如,苹果公司2011年10月发布的iPhone 4S手机中的Siri技术便是这样一个代表。利用Siri,用户可以通过基于自然语言的人机对话来获取各种信息与服务。其工作的大致原理是,Siri在对用户用语音方式输入的内容进行识别后,调用相关应用程序进行处理,需要时再用语音方式进行信息反馈。Siri还具有学习和适应能力,能够不断学习新的声音和语调。
体感交互技术:即通过身体动作来与信息终端进行交互。微软公司的Kinect游戏机是目前“体感”技术的代表,玩家不需手执遥控器或手柄,而是只要做出各种动作,就可以与游戏机进行互动。Kinect上设置有几个摄像头,它们负责捕捉人肢体的动作,然后再由内置的程序对这些动作进行识别、记忆和分析处理。虽然它只是一款游戏机,但是,它却使人们从键盘、鼠标和遥控器等输入设备中解放出来。它的应用前景也远远超出游戏领域。例如,当医生在做手术时,利用Kinect,医生完全可以无接触地控制手术影像的播放,避免用手直接操作带来的细菌污染。在人眼无法看到东西的暗处,Kinect能通过红外摄像头“看到”事物,并对人发出相应提示。对于盲人来说,Kinect也有可能成为他们的“眼睛”。
视线交互技术:在未来,视线也可以成为人机交互的一种介质。也就是说,通过视线就可以控制电脑。2012年年初,专门从事眼动仪眼动仪是认知科学、心理学和医学研究中的一项主要设备,它是通过观察人的眼球的活动,对人的心理、认知状况等进行分析。近年来,眼动仪也越来越多地被引入新闻传播领域,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手段。研发的瑞典Tobbi公司宣布,将为Windows 8发布眼控“Gaze”凝视界面,即允许用户通过眼控技术来进行电脑操作,并宣称通过眼睛来控制屏幕和鼠标控制一样精确,但要比鼠标更加直观、自然、快速。
参见《CES2012:Windows 8将迎来眼控“Gaze”界面》,http: //tech. ifeng. com/digi/special/ces2012/content-3/detail_2012_01/10/11856938_0. shtml。尽管正常人对这样一种交互手段究竟有怎样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对于一些残疾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
【知识窗】
人性化的交互技术——“第六感官”
几年前,一段展示未来技术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在这段视频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普拉纳夫 • 米斯特里(Pranav Mistry)展示了他开发的称为“第六感官”(the Sixth Sense)的技术。这种技术的模型主要由网络摄像头和投影机构成,它们与一个可上网的(Internet-Enabled)移动电话相连。摄像头拍摄到某个对象时,这一移动电话马上到互联网中查找与之有关的信息,并用投影机将相关信息投射出来,投射屏幕可以是墙面、人体或者任何平面,整个装置的成本不足350美元。 普拉纳夫展示了这样一些情景:当人们读 |
到印刷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时,报纸上出现了与文字内容相关的视频;当人们看到报纸上的天气预报时,每个地区的即时天气信息同时也以电子的方式被提示出来;当人们阅读一本纸质书时,关于这本书的书评的电子信息同时可以显现,甚至可以被听见。 普拉纳夫的设计思想已经被微软等公司所吸纳,各种技术的相互融合必将带来越来越人性化的交互技术,它们使得人们在使用电脑、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媒体时,会越来越接近人与人的交流状态。技术的目标不是束缚人类,而是要尽可能地解放人类,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
互联网变得越来越聪明,还依赖于“物联网”技术。目前的网络主要实现了信息的互联,而在未来,万物联网将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各种物体都有可能通过数字网络联结起来。“物联网”等技术将带来各种物体的数字化与网络化,使信息的采集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当每一个物体都成为一个信息终端时,当每一个物体都可以自己向互联网发送信息时,人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以及功能也必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都必然促成媒体产品的深层转变。
越来越聪明的互联网也意味着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会变得模糊。
六、作为社会形态的互联网
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时,人们便把它定位为媒体,直到今天,“网络”与“媒体”这两个词还是如影随形。但是,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的功能不断丰富,性质也逐渐变化,网络媒体正在向着网络社会的方向发展。
网络社会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关技术使网络空间越来越“现实化”、“真实化”;二是网络传播技术使网络空间不再停留在媒体属性上,它的社会属性将越来越突出。
SNS应用是网络虚拟空间“现实化”的一项重要进展。
在SNS应用出现之前,人们更多的是将网络定位为虚拟的、与现实不相关的另一个世界,人们习惯于在这个世界里匿名存在,习惯于“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状态。但是,随着网络与现实社会互动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网络并不是超脱于现实世界的世外桃源,它是现实社会的镜像,也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也需要引入人们的现实身份和人际关系,并将这些个人特质与资本作为建立网络关系、获得社会报偿的基础。
正因为如此,美国的Facebook开始致力于建立一个完全实名制的网络社区,以实名为基础将人们的现实关系复制到网络中,并通过网络来发展人们的关系网,由此,一个越来越真实的社会开始在网络中显现。它的创始人马克 • 扎克伯格(Mark E. Zuckerberg)曾说:“让我们共同建立持久的文化价值,并且为了从前人手中接管这个世界而全力以赴。”转引自王琛元:《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我们如何接管世界》,载《商业价值》,2010-11-10。他的这段话听起来似乎有些狂妄,但是,它反映了扎克伯格对于互联网发展认识的一个本质转折,这一转折就是,互联网是现实世界的映射与发展,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虚幻的世界。
在Facebook的带动下,多数SNS应用都采用了两种基本机制:一是实名制,二是现实关系。SNS中的其他互动都是以这两种机制为基础的。
后来的Twitter、微博等虽然在实名制方面没有像SNS那样绝对,但是,它们也是将现实社会关系作为信息传播的底层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信息的流动。
除了SNS和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传播技术也会不断推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办公、远程教育等的发展。这意味着,数字平台将成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平台,这也是数字社会发展的基础。
而网络社会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是与现实社会并行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这个社会既在映射传统的现实社会,又在形成自己独有的社会系统和数字文明。更重要的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在不断地进行着深层的互动,未来的社会将是由两者融合形成的一种全新社会。
【本章小结】
本章为读者梳理了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发展的线索,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技术概念。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来说,更需要把握网络技术发展的整体脉络,从传播的意义方面来认识这些技术的影响,而不必过多纠缠在技术的细节中,更不要因为那些暂时不能完全理解的技术概念而止步。
出于教材结构与逻辑的需要,本章第4节提出了许多总结性的观点。也许读者初次接触有些观点时,理解起来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很正常的。这些分析并不是想教给读者所谓的“正确观点”,而更多的是意在启发读者思考的方向。因此,如果碰到问题,读者不必害怕,可以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其他章节的学习,或者带着这些问题到实践中去思考。
【本章学习与思考】
1. 你平时上网时使用过哪些协议?它们对应着哪些服务?
2. WWW与互联网的关系是什么?WWW技术对于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3. 你还接触过哪些P2P技术应用?它们与WWW应用的区别是什么?
4. 网络带宽的不断提高将对新闻传播产生什么影响?
5. 你如何看待移动传播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6. 社会化媒体及公民新闻将对新闻传播产生哪些影响?
7. Web2.0技术对信息传播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8. 媒介融合将对传媒业产生什么影响?
9. 你使用过哪些新的互联网应用技术?请预测它们的前景及影响。
10. 在你看来,未来的互联网将变成什么样?